頂端新聞首席記者 張逸菲/文 記者 宋亞猛 李騁宇/圖
(資料圖)
中國科學院院士、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回河南了。
4月17日,他帶著西湖大學“科學家進校園”活動和一本《自我突圍》的新書,走到鄭州的學子中。他身著白衫,身型儒雅,只要話題與科學相關,眼中就會涌出堅定炙熱的光。他希望通過言傳身教,將科學的種子,種在更多少年的心間。
我們總得做些事情
科學的光是炙熱的,它映照在施一公的眼眸。
施一公卻從未停止追逐理想的腳步。4月17日,他攜新書和“科學家走進校園”活動,來到鄭州外國語中學和河南省實驗中學,向眾學子闡釋科學的魅力,在他們心中播下一顆顆科學的種子。
施一公用一張151年前的老照片,揭開了我國近現(xiàn)代有志向的年輕人,在戰(zhàn)火紛飛中,學習科學,尋求救國之道的歷史。
世異時移,151年后的今天,同學們坐在寬敞明亮的報告廳,他們生在和平年代,對于先人遠赴重洋、歷盡千辛只為求學的歷史并不可能感同身受;交通便利、生活條件提升,學術交流早已非難事。
但追求科學的精神,步履不停,求進不止。
“我們身體里的每一個原子,都來自宇宙中的恒星?!笔┮还壑械目茖W,存在于你我之間,只待有心人發(fā)現(xiàn),“想要成為一位科學家,要養(yǎng)成勤學好問的思維,要通過觀察、動手,通過實驗測試、記錄、分析來了解世界?!?/p>
“生活在浩瀚的宇宙中,我們總得做些事情。”施一公說,如果能在研究科學中,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發(fā)現(xiàn),作為一個人,能留下一個印記,應該是最浪漫的事,“少年智則國智,大家是否想過,100多年后,會不會有人提到,21世紀初,有這樣一群充滿理想和實踐精神的00后、10后,他們投身科學,改變自己、國家和世界的命運?”
要為我們駐馬店人爭光
施一公并不一直是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幼年時,他也不知自己將來想干什么,能干什么。
兩歲半,父母工作調(diào)動,他從鄭州來到駐馬店市汝南縣。父親生長在江蘇、上海等地,母親祖籍江蘇丹陽,家里說話充滿“南腔北調(diào)”,剛到汝南,他還被當?shù)厝藨蚍Q“南蠻子”。
很快,施一公就與小伙伴打成了一片。他在駐馬店的生活快樂美好,物質條件貧瘠,想吃甜的,同學們放學后,五個人湊五分錢,買根學校門口的甜柑兒,分成五段吸著吃。
小學三年級,學校帶領他們參觀抗日英雄楊靖宇的故鄉(xiāng)駐馬店確山,他聽老師講述楊靖宇被勸降時寧死不屈的話語和精神,一種敬佩的感情在體內(nèi)燃燒,“人活一口氣,我佩服他!”
這成為施一公心中,想要為國“做些什么”的火種。
一位教常識課老師的話,又給這個小小火苗添了一把柴。
常識老師個字很高,身材清瘦,他很喜歡施一公。13歲,施一公要回到鄭州上初中,常識老師對他說:“施一公,你長大了,可得為我們駐馬店人爭光?!?/p>
不怕挫折,大不了卷土重來
在國外取得令人艷羨的學術成就后,2008年,施一公全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教。2011年,創(chuàng)建一所大學的想法開始萌發(fā),2018年,2月14日,西湖大學獲教育部批準設立,并于2022年7月31日,舉行首屆本科生開學典禮。
4月17日,施一公在“科學家走進校園”的活動中對同學們說,西湖大學從2015年開始籌辦,2018年正式成為一所社會力量舉辦、國家重點支持的非贏利性新型高等學校,
目前,西湖大學聚攏了179名世界級科學家,他們在100多個研究方向上處于世界領先的位置。
“直到今天,西湖大學的規(guī)模只有我的母校——清華大學百分之三那么大,人數(shù)很少,不到3000人,但校內(nèi)的科學研究,大部分走在前面?!?/p>
施一公說,2023年,還有90位本科生會加入西湖大學,“我相信他們能在這所小而精的大學,接受最好的教育,也希望你們成為未來的一員?!?/p>
籌辦西湖大學的想法從萌生、通過審批到招收第一批本科生,經(jīng)歷了很多困難。
施一公經(jīng)常往返于杭州和北京之間,對學校管理、捐贈募集、科學研究、帶領團隊方面付出精力和努力。
“我崩潰過數(shù)次,情緒的崩塌只在一念之間?!笔┮还f,但前路再難,他也從未想過放棄,“無論遇到什么挫折,我都會努力收拾好心情,卷土重來。”
這與施一公對待科學和理想的精神高度一致。施一公說,理想是宇宙間最美好、最可貴、最閃耀的存在,是讓生命實現(xiàn)價值、得以慰藉、獲得無窮力量的源泉。
“我會在遭遇坎坷時,想到出現(xiàn)在我生命里的一些人,一些事:我此生最崇拜的父親、那位讓我給駐馬店爭光的常識老師、希望我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同窗……他們給了我繼續(xù)前行的力量。”
對話施一公:如何做到大器晚成
4月17日中午,結束了《自我突圍》的讀書成長分享會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來到休息室,接受了頂端新聞記者的提問。
在對鄭州外國語學校和河南省實驗中學高中生們的演講中,施一公提到,希望越來越多的學生,學好科學,走進科學,用科學創(chuàng)造自己的美好生活。
少年們尚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走進科學,在不同的領域實現(xiàn)自我價值,可對于社會中已經(jīng)工作的普通“大多數(shù)”呢?對于很多開竅晚,條件又不太好,但很想大器晚成的中青年來說,還能怎么做?
“不同的成長經(jīng)歷和社會家庭環(huán)境,每個人的情況并不相同。”施一公對頂端新聞記者說,“沒有一個公式,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?!?/p>
但施一公說,有一點很重要,“只要有理想,不放棄,就可以一直走下去?!?/p>
施一公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。他有兩個學生,曾經(jīng)的學歷沒有那么漂亮——一位曾就讀于三本類學校,另一位曾經(jīng)的學歷只有中專。
但這并未影響二人之后努力學習,在世界范圍內(nèi)取得的成就。
“中國有句老話,活到老、學到老,我對這句話的理解,是指經(jīng)歷小學到大學以及后續(xù)的系統(tǒng)學習,但多少人能做到?我覺得很少很少?!笔┮还f?!翱赏艘徊街v,不管你是學士、碩士還是博士畢業(yè)后,若想繼續(xù)追求,又有什么不可以?”
施一公對頂端新聞記者說,并非要求每個人都成為科學家和工程師,但希望大家要始終擁有夢想。“你一定要去追求自己最想做的事,讓興趣成為內(nèi)驅力,堅定且堅持做下去?!?/p>